通州
张謇祖居
张謇祖居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原有四进,占地面积3300余平方米,民国15年翻修扩建,解放前人称“张公馆”、它是清末状元张謇青少年时生活和读书之处,祖居现存平房5间,座北朝南,为抬梁式硬山建筑,前附四檩卷棚式长廊。面阔5间20米,进深九檩8.5米,高5米。1989年公布为通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氏宗祠
张氏宗祠,初建于康熙51年,当时有正寝三楹、厅三楹、阶三级,后经历代修缮,系清末状元张謇的家祠和神庙。1908年,张謇以此为基础创办私立张氏小学,解放后更名为新生小学。2006年政府对旧址进行了恢复性修缮,现有建筑由门厅、回廊、享堂、东西庑及寝殿5部分组成,院内还有古银杏树两棵。平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2004年公布为南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门闸水利工程
清光绪34年,张謇邀请荷兰、瑞典、美国、法国的水利专家共商南通治坍方案,规划筑堤围垦。民国3年,在今三余地区进行围垦造田,当年用2个月时间,长成4米宽,2米高的海堤,以后逐年加高。民国5年,张謇请来荷兰特莱克工程师,于歇御港(今团结河)出海口建南三门闸;民国6年(1917年)在四丈河出海口建中三门闸;民国8年在遥望港口建九门闸。三门闸水利工程的建成,使张謇创办的垦牧事业蒸蒸日上,后经十载开发,形成了全国著名的三余棉区。
钱氏牌坊
钱氏牌坊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花岗石质,单门双柱三楼式,宽3米,高5.5米,座西朝东,坊顶部及左右分刻冠以一大二小的庑殿式顶,中楼嵌阴刻“御赐”二字。边楼各为一朝官,中横额阴刻“旌表监生白敦素之妻钱氏”11字,上下横额分别雕刻二龙戏珠和狮子滚球,柱上刻对联一副。1989年公布为通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印应雷
印应雷墓,又称御葬坟,四面环水,高出水面约1米。墓地平面呈长方形,长45米,宽15米,占地675平方米。印应雷,江苏通州人,是南宋嘉熙二年进士,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任两淮按抚制置使,历任兵部侍郞、兵马都总管,封静海县开国伯。卒赠端明殿学士,赐御葬。古人有诗记其地:“水环古墓城环水,吹落西风水咽愁;静夜不闻仙驭返,渔灯点破荻花洲。”墓前石碑等均已不存,一说墓在常熟。
渡海亭
南宋德祐二年春,文天祥从元营脱险来通州,后经石港东卖鱼湾渡海南归勤王。清乾隆年间石港人周学彭在文天祥渡海处建亭以资纪念,年久亭毁。民国二年,南通县知事储南强于杨家环重建渡海亭,亭中石碑正面镌“宋文文山渡海处”,碑阴刻《重建宋文忠烈公渡海亭记》,均由张謇于1915年亲撰手书,后亭碑均为台风所毁。1983年1月,在文天祥殉难七百年之际,政府拨款重修渡海亭,1986年建成,四周广植花木,环境优美。1993年8月,政府立“重建渡海亭碑”于亭内,正面楷书“宋丞相文文山渡海处”,背面碑文介绍文天祥生平及渡海亭建立经过。1989年公布为通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曹公亭
曹公亭初建于明,1984年重建,为纪念抗倭民族英雄曹顶所建。曹顶,通州市余西人,明嘉靖三十六年四月,追击倭寇至单家店(今平潮镇)赍北桥北激战中英勇阵亡,当时人于其死难处建曹公亭以资纪念。民国10年,平潮费范九集资在原处重建,文革时被毁,1984年再次重建,亭前悬费范九旧撰楹联“遗像千秋,雄心直欲歼全虏,危亭一间,毅魄犹应恋此乡”。原记述曹顶生平民国时所刻石碑嵌于正面墙中。1989年公布为通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邹韬奋演讲处
邹韬奋(1895-1944年),江西余江人,著名记者,抗日救国会七君子之一。1989年7月在纪念邹韬奋逝世四十五周年之际,上海韬奋纪念馆在当年邹韬奋演讲处,即四安镇韬奋小学校园内的银杏树下特立碑记,碑文为“一九四二年底民主战士韬奋在此演讲,疾呼困扰、抗战、进步;抨击分裂、投降、倒退。”2000年12月,在原址重修纪念碑,现在的纪念碑坐北朝南,纪念碑形似庄严而简朴的讲台。碑座为展开的白色书卷,碑上部嵌韬奋半身照片。2007年公布为通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抗日民主政府纪念碑
1940年11月25日,梁灵光在北兴桥接管国民党县政府及县保安旅,12月1日,梁灵光召开各区区长参加的解放会议,正式宣布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梁灵光任县长兼保安旅旅长,提出了新四军团结抗日的立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方针和实行“三三制”政策“民主统治,澄清吏治”的施政纲领。1990年11月25日,南通县人民政府在北兴桥镇人民政府大院内,建立“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碑”。纪念碑坐北朝南,花岗岩质,高3.88米,纪念碑阳刻由梁灵光题书的“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碑”,阴刻历史经过。2007公布为通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