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
国清园如东县国清园景区占地1.50公顷,分为国清寺园区和国清塔园区两部分,形成东寺西塔格局。园内易地重建的千年古刹国清寺,朱红色圆柱,杏黄色粉墙,麻石板地面,配以雕梁画栋,翘角飞檐,蔚为壮观。寺内全堂佛像装塑一新,伟岸庄严,别具一格。景区西边有9层国清宝塔、放生池、掘港历史与宗教文化展览室,配有楼榭亭阁。登上国清塔远眺,云蒸霞蔚,朝景夕晖,县城风光尽收眼底。国清园景区以佛教文化为依托,汇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身,集游、购、娱、食、住、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游客休闲、游览、娱乐的极佳去处。近年,国清园内香火旺盛,各方游客络绎不绝,其中有美国、日本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游客。
国清寺正门与国清塔
国清寺大雄宝殿
如东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如东县掘港镇陵园路42号,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馆、纪念亭、烈士墓区。园内松柏环绕,四季常青。
如东为革命老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东儿女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民族解放、国家昌盛,追求真理,前赴后继,英勇献身。为怀念先烈,激励后人发扬其革命精神,1959年7月,中共如东县委员会、如东县人民委员会建塔立碑纪念,朱德、陶勇分别为纪念碑题词,并建纪念亭一座。
2003年10月,如东县委、县政府重立纪念碑。新纪念碑位于陵园最南边的广场上。碑高25米,寓意1925年如东开始有党组织活动,早期的共产党员开始在如东传播革命火种,进行推翻反动统治的斗争。雕塑为一残缺大刀,又似一面东进的战旗,旗面上有被子弹穿过的弹孔,刀口采用波浪式,寓意为经过战斗后,刀口残缺,又表现了如东濒海靠江,水网地带的特色。刀面高28米,寓意为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建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历了28年的艰苦奋斗。纪念碑采用黑色大理石砌面,寓意为如东肥沃的黑色土地。大刀采用红色,寓意为火红的战争年代。巍峨挺拔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正面为朱德委员长的题词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西面是陶勇的题词“革命英烈精神永存”,纪念碑的北面刻有碑文。
纪念碑的北边是革命烈士纪念馆,建于1979年。馆内陈列了如东人民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浴血奋战的烈士照片及革命事迹。两侧走廊内用花岗石镌刻,记载了4959名革命烈士的英名,其中红军时期10名,抗日战争时期928名,解放战争时期3513名,社会主义时期508名。纪念馆后面的草坪中,红色花岗岩建成的墓穴下,静卧着46位著名烈士,其中有南通地区第一名共产党员、江海大地上第一位红色播火者吴亚鲁,有“人民英雄”白桐本等。
1994年10月,如东县烈士陵园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确定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该园对外开放。
如东县烈士陵园全景
如东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如东县革命烈士纪念亭
马塘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如东县马塘镇市河东路,在如泰运河南边,交通便利。馆外有商辅、公园,产业兴旺。
享有“苏中小延安”之称的马塘镇,是苏中革命老区,江海革命的摇篮,这里曾诞生了南通地区第一位共产党员吴亚鲁,涌现出400多名革命烈士;这里曾孕育了如东第一个党组织,走出了中共如皋县委第一位书记;这里曾进驻过中共江北特委,缔造了如皋(如东)县抗日民主政府……为铭记历史、激励当今、启迪未来,马塘镇于2006年兴建马塘革命烈士纪念馆,占地面积2.08万平方米,为南通市及至江苏省规模较大的乡镇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馆共建有五大主体建筑:革命史迹厅、先驱厅、先锋厅,3座展馆东西相依而立,抗日民主政府纪念碑、英雄壁南北遥相呼应。
先驱厅中有吴亚鲁烈士的塑像和事迹介绍。吴亚鲁,乳名肃官,名,肃,又名渊、渊之,字亚鲁,笔名耐苦生,因革命需要曾化名李汉民、陈俊卿、吴野鹭、吴雅鲁、吴野鲁等。1898年12月8日生于如东县潮桥镇,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在如东、南通土地上第一个撒下革命种子的人。曾创办《平民声》《潮桥青年》等革命刊物,激励和影响了许多革命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他的胞弟吴亚苏就是在他的引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1929年8月3日从容就义。1939年6月12日,吴亚鲁在“平江惨案”中壮烈牺牲。1939年8月1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延安人民追悼“平江惨案”被害烈士大会上,毛泽东发表了《必须制裁反动派》的著名演说。
2007年,马塘革命烈士纪念馆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被市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2013年,创建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马塘革命烈士纪念馆外景
如东抗日民主政府纪念碑
先驱厅内的吴亚鲁塑像
耙齿凌战役烈士陵园位于如东县河口镇烈士陵村19组。耙齿凌烈士陵园园内松柏林立,中央是吴景安烈士墓地,东侧展览厅,西侧纪念馆,墓前有碑和亭,碑前有横跨护园河的桥梁,桥前雕塑着象征直刺日寇的三把刀,塑像旁是醒目的捐资纪念碑。整个陵园保存完好。
1944年6月22日拂晓前,栟茶加腾中队200余人,伪军300余人,带迫击炮两门,轻机6挺,全部轻装向我如中地区奔袭,妄图把地方武装部队消灭,便利他们的“扩展清乡”。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执行奔袭南坎任务的途中与敌伪遭遇。在太平庄展开两过多小时的白刃恶战,500多个敌伪被全部解决,活捉鬼子14名,伪军120余名,我方牺牲93人。耙齿凌战役打响了反“扩展清乡”胜利的第一炮,是继车桥战役后苏中第二次大捷。
为了纪念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吴景安等93位英烈,驻地政府被命名为景安区政府。1946年,景安区委组建烈士陵园,建土墓10余座,墓前建草亭,亭内安放石刻“烈士公墓”横碑,解放战争中被国民党军纵火毁尽。
1952年,景安区委重建烈士陵园。园址移至现在,面积2000平方米,3座土墓。中墓4位烈士,吴景安烈士安葬其中。墓前建瓦亭,墓碑及碑文安置其中,上有横匾文曰:“浩气长存”。亭内有石桌,亭前有石塔,园内栽植松柏林木。
1984年,县民政局拨款在亭前建造水泥桥1座。1988年,将原来的土墓改成水泥墓。1992年景安乡政府确定烈士园为景安乡青少年教育基地,并建“耙齿凌战斗纪念室”。,室内有战时实物225件,纪念物品匾额、祭轴、挂联、照片240余幅。1994年,县教育局确定陵园为如东县中小学德育基地。1995年社会捐资10多万元,在西侧新建纪念馆,馆内有陵园初建和变革图片、英烈照片、捐资册、主要纪念情况记载等,河岸驳坡,建围墙,铺路,绿化陵园。建筑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园区占地总面积达8000平方米。
1998年11月,被南通市政府定为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5月,被南通市委宣传部定为南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