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名品名企

通州

发布时间: 2015-09-29 作者: 史志办 字体:[ ]


西亭脆饼十八层


  西亭脆饼是千年古镇西亭生产的一宗传统特色食品,他初创于晚清,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西亭脆饼每只不足两公分厚,竟有十八层,干吃,有酥、脆、香、甜的感觉;泡食,层次不乱、汤水不浑、香味扑鼻,且纯正可口、营养丰富、健脾开胃,颇受人们喜爱。
  清光绪初年(1880年左右),有位名叫冷纯溪的镇江商人涉江来西亭镇落户谋生,开了爿茶食坊,取名“复兴店”,制作一种酥甜食品——脆饼,孰料生意清淡,问津者寥寥。冷某为了在同行竞争中站稳脚跟,打出品牌,重金礼聘了手艺高超的茶食师傅研制新的脆饼配方,并招徒传艺,把“脆饼”定名“薄脆”,采用精白面粉、绵白糖、纯质精炼白油、脱皮白芝麻为主要原料,在色、香、味、形四字上狠动了一番脑筋,因此很快别树一帜,慕名求购者络绎不绝,生意一天天看好。
  也是事出有缘,因为西亭是清末状元、后身居北洋政府农林、工商总长要职的张謇的祖居地。这一年,他回乡探亲祭祖时,品尝了同在一条街、相距仅数步之遥的复兴店薄脆饼,在大加赞赏之余,情酣笔畅地为该店题名为“复隆茂”号,寓意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张状元赴京时,又把薄脆饼作为自己家乡的土特产遍赠京城的达官贵人、驻华使节和外籍客商,从而使复隆茂脆饼名声大噪。
  由于世事沧桑,复隆茂脆饼店也几经沉浮:抗日战争期间,它几乎毁于炮火中,陷入一片萧条;解放后,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再一次被迫封炉歇业;祖国的改革开放才使这一尘封已久的传统食品被人们挖掘出来,恢复生产,并正式以“西亭脆饼”为商标申报注册。
  西亭脆饼所以名声在外,除讲究选料纯正,也是和工人师傅精心操作分不开的。从和面到出炉,一共有28道工序,而且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饼胚贴上黄泥炉壁后,经优质无烟煤炭微火烘烤一个半小时以上才出炉,这样制作成的脆饼只只成型饱满、色泽金黄,香味扑鼻,真是撩人食欲。
  几十年来,西亭脆饼厂已从一个只有三名工人、三只黄泥炉子的手工作坊起家发展到现在拥有一百多名工人和一批先进设备的食品厂;且不断革新,制成了椒盐、含硒等新品种的脆饼,更受人们的喜爱。1989年初,西亭脆饼荣获全国食品博览会金奖,2001年“西亭脆饼”品牌进入了江苏省著名商标行列。
  当地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西亭脆饼十八层,层层分明能照人,上风吃来下风闻,香甜酥脆爱煞人。”这大概是对这个传统食品最简炼概括的写照和褒奖吧!


长江四鲜



  银鱼:古称“脍残鱼”。此鱼形细长,身透明,体光滑,长约一指。喜栖息于近海的长江口,正规名字叫间银鱼,当地人众称“面杖鱼”。因这鱼细骨无鳞,色明莹如银,其味又极鲜美,故深受食客青睐。
  刀鱼:因此鱼其状似刀形,俗称刀鱼。刀鱼“狭薄而长头”,与凤鲚有相似之处,但比凤鲚个大,也称江鲚。个大者有一尺来长。此鱼特点是肉质细腻鲜嫩,入口即化,但丝毛骨较多,食之须小心。清明前大量上市。一过清明,其丝毛骨即变硬,价钱就开始下跌。
  鮰鱼:亦称鮠鱼,俗称白戟。此鱼特点其吻圆突,口腹部,体无鳞,大者长达一米以上。现产量急剧减少,大鮰鱼已不易捕捉。鮰鱼肉肥肉鲜,精炖红烧,均为鱼中名品。其鳔肥厚,可制鱼肚,历来为上等食用鱼类。
  鲥鱼:古称“魱”。形秀而扁,似鲂而长,长约 70 厘米 ,银白色,腹部具棱鳞。一般三四龄成熟,春夏之交,溯江而上,主要产于南通的长江入海口到南京燕子矶一带的下游地段。其味极为鲜美,更宜不刮鳞清炖,为长江鱼类中的极品。可惜近年已濒临绝迹,其身价愈发昂贵。


大富豪啤酒


    江苏大富豪啤酒有限公司由国家大型企业南通啤酒厂与国际著名的啤酒公司日本丸红株式会社、日本三宝乐啤酒公司和香港肇丰投资公司合资组建,总资产 3.5 亿元,为国家特大型啤酒生产企业。产品先后荣获:全国啤酒行业优质产品奖、江苏名牌产品、江苏省免检产品、江苏省重点保护产品、江苏省用户满意产品、江苏省著名商标等荣誉。产销量连续四年在全省啤酒行业排名第一,白金大富豪啤酒已出口日本,销往香港。


二甲蓝印花布



    通州二甲镇的蓝印花布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印染工艺品,从制版、印花到染色,全部采用手工操作,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据传,蓝印花布在宋代由“布衣被天下”的松江嘉定一个姓归的人所创造,称为“药斑布”。“药斑布”在明、清时代称为“浇花布”。由于用靛蓝(从靛青中提炼出来的染料)作染料染色,印成的花布蓝白分明,色泽沉着,故又称为“蓝印花布”。而南通的蓝印花布则以当地手机织造的纯棉白布为面料,用靛蓝作染料,以石灰、黄豆粉作防染剂,用柿漆纸或桐油纸作雕花型板,经过十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因有石灰作防染剂,加之靛青亦是一种中草药,所以不怕虫蛀,且有消毒作用。用这种布做衣服穿在身上透气、凉爽、厚实、经济、消恶、防蛀,很受人喜爱。
  南通地处江海之交,地势平坦,气候宜人,是江苏的重要棉区之一,随着植棉业的发展,棉纺织手工业越来越兴盛,不少农家都有纺车、织机,农忙耕作,农闲纺织。蓝印花布作为棉布的一个特色品种,随着土布业的兴盛,也得以极大发展。而二甲镇则以加工工艺精湛,成为蓝印花布制造业界的翘楚。民国年间,二甲的染坊达20余家。在这些染坊中产生了不少经验丰富的“看缸”师傅和制板刻花艺人,有的祖辈相传绵延五代,生产工艺上继承了民间手工印染的传统,使老蓝印花布的产量一年比一年高,质量一年比一年好。用蓝印花布制作的被面、被单、蚊帐、包袱、枕套等日用品遍及城乡居民家庭。
    1954年,染坊合并,成立了二甲印染厂,生产工艺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了双面印花、复式印花、彩色印花等。主要产品除了蓝印花布外,还有扎染蓝印花布、手工丝网印花布以及用上述面料生产的服装、鞋帽、壁饰、工艺包、座垫、台布、门帘等实用品、装饰品、工艺品。各种产品手感丰满厚实,色泽雅致自然,纹样朴素大方,装饰情趣浓郁。特别是浮色洗去后,花纹愈发显得清晰,虽旧而色不褪。
  二甲蓝印花布的图案丰富多彩,有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水风景、仕女人物、神话故事等,题材广泛,生动别致,画艺精美,并且题有吉利的“口彩”,如“吉祥如意”、“四季平安”、“年年有余”、“福禄寿喜”等,表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蓝印花布还巧妙地运用粗犷的点子,宽细不等的线条,大小多变的块面,采取大胆夸张的表现手法,来描绘群众所熟悉和喜爱的现实生活,构图饱满,穿插多变,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表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特有风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二甲的蓝印花布获得了香港顾客及日本和欧美各国外商的好评。二甲印染厂成为我国出口蓝印花布的主要定点生产厂之一。盛开在江海平原上的“蓝印花”骄矜地走向了世界。1980年,255蓝印花布获得江苏省优质名牌产品证明书和优质奖,“蓝麒麟”牌被评为“著名商标”。1986年,又获得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
  近年来,该厂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年产蓝印花布12万米,扎染蓝印花布6万米,在同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设计人员深入民间搜集整理图案,使传统的“喜鹊登梅”、“麒麟送子”、“凤凰牡丹”、“龙凤呈祥”、“五福捧寿”、“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及梅、兰、竹、菊等图案重放异彩。还设计了多种栩栩如生的古代和现代题材的图案,许多产品成了备受欢迎、盛销不衰的热门货。该厂为了扩大外销,满足国内外客户的需求,在上海设立了窗口,并为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沈寿艺术馆提供了展品,还曾作过影视剧的外景地,向梅等著名演员来过此处。
  二甲蓝印花布这一东方工艺的杰作,已成为南通、江苏乃至中国对外的一张“名牌”。蓝印花布的成功向世人表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红木雕刻



    通州红木雕刻久负盛名,它讲究美术造型,具有结构精巧,木纹清晰,做工精致的特点。南通红木雕刻厂生产的“金爵”牌红木小件和红木家俱,早在八十年代就被众多外商誉为“中国之最”、“中国家俱第一”。
  作为红木工艺“后起之秀”的紫光工艺品公司,将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雕刻成红木工艺精品,该公司曾于 1993 年荣获联合国国际旅游联合会颁发的“国际红木雕刻艺术最高金奖”。
  青年工艺师朱宇,因在红木工艺船的雕刻制作上独领风骚,成绩斐然,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证书。


历史悠久的正场熏糕


  清乾隆年间的金榜辑录的《海曲拾遗?卷六?物产》篇中写道:明嘉靖年间“……芝麻糕出秦灶,熏糕出正场……”说明这些茶食糕点的制作,距今已近5个世纪了。可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些食品湮没不闻久矣!然而正场熏糕于改革开放以后,在通州食品工业园地中又恢复了青春、重放异彩。近年来,产品投放南京、上海、北京、浙江等市场,大有香压群芳之势。
  旧时,熏糕在正场只有几家小作坊生产,数量甚微。产品大部分被达官贵人和豪绅商贾购去佐茶馈人,小部分被一些巡视官员带回分送各地,遂使正场熏糕名闻遐迩。然而,在近几十年里,有着“胜似宫庭糕点”美誉的正场熏糕却失传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激发了正场人决心恢复这一历史名产的雄心壮志。1984年,正场供销社下属的食品厂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历史资料,又先后找了几位年愈古稀、精于茶食制作技艺的老师傅开座谈会,请他们共同献艺攻关。这些老师傅看到领导这样重视和热情,便群策群力,共同回忆挖掘年轻时名师向他们传授的秘方,经过反复研制,终于获得这一历史名产的传统风味。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1985年2月办起正场熏糕厂,进行批量生产。
  正场熏糕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它采用上等糯米、芝麻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的白糖、素油、桂花和椒盐等材料,经过二十多道工序,最后用微火熏制,颜色浅黄,酥而不焦,脆而不散;糕成片状、长方形,厚薄均匀,单片在自然光下有半透明感,底面一致连而不粘。置于人前,就有一股香味扑鼻,令人急于拆包;熏糕形似麻糕,松脆香甜,甜中带咸,风味独特,口感细腻又远在麻糕之上;熏糕香脆爽口,男女老少,均很喜爱,外地顾客慕名而来,食后称赞不已。正场熏糕被评为江苏省供销系统优质产品,并赴京参加全国食品展销会,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奖。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正场康宝食品厂(原正场食品厂)在原来生产桂花熏糕、奶油和椒盐熏糕的基础上,又开发了八宝芝麻酥糕系列食品十多个。其酥糕,原料与熏糕配方相同,但改革了最后一道烟熏过程后,更加香甜酥脆。黑芝麻糕,不但具有原有熏糕的香甜酥脆风味,且可冲糊食用。该厂开发成功的其它系列食品,如薄荷、桂花、血糯、核桃、银耳、桔饼、绿豆等品种也各具风味。250克重的八宝芝麻糕内竟装有四种风味的小包装产品。经过《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日报》、《新民晚报》、《经济新闻报》等报刊的宣传报道,正场熏糕引起了海内外人士的广泛兴趣。该厂的产品,除在本省各大中城市销售外,已进入京、沪、浙等省市。回乡探亲访友的港、澳、台同胞和华侨及外籍华人回程必带的礼品中就有正场熏糕。正场熏糕已蜚声海内外。


通州金盆月方柿


    通州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各种水果皆能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在众多的水果中,通州张沙方柿,以它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个性和优美的品质享誉四方,闻名全国。
  通州张沙方柿已有300多年栽培历史。据专家鉴定,这种柿树为灰柿树和树头红柿树经过嫁接和辛勤选育而成。成年树高5~6米,呈伞形,树势张开,分枝稀疏,叶宽大呈椭圆形,色泽碧翠。果硕大而饱满,外观略呈方形,群众习惯称为大方柿。每只三四两重,少数佼佼者达八九两重,称“柿子王后”。通州方柿产地集中在骑岸、五总、十总等地,尤以骑岸张沙一带所产最为著名。故名张沙方柿。这里产的方柿橙黄色无核,味道甘美醇厚,果皮细薄,肉质致密,果汁充溢。多种糖分含量在20%以上。据近代人研究,方柿为营养佳品和药用食品。果肉含丰富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食之清凉爽口,老少皆宜,尤为产妇营养之佳品。还可清热解毒。柿蒂可治呃逆,柿霜可治喉痛、口疮等。
  每年中秋前后,花好月圆,方柿也进入成熟期。只见碧树挺拔,树影婆娑,绿叶翻飞,万点橙黄点缀其间,真是“万绿丛中点点黄”。有些熟透了的柿子又象一盏盏高高挂起的小红灯笼,又成了“万绿丛中一点红”了。
  果食采摘后,在器皿中放置一段时间后,橙黄的方柿都换成了红红的颜色,用手指一捏软软的,酥酥的,像婴儿的皮肤一般,既赏心悦目,又令人食欲倍增。如采摘时连叶带果采下,置数枚于盆中,翡翠叶,碧玉蒂,果或黄或朱,形亦圆亦方,呈于案头,色秀香清,颇有雅趣。户外风轻月朗,丹桂飘香,此情此景,该有多少诗情画意。
  清同治通州举人陈昌鼐曾赋诗咏叹道:骑岸“金盆月”,江淮众口夸。方平戴翡翠,通体浆朱砂。滋燥润肠胃,甘醇溅齿牙。中秋有此物,何必觅其它?
  诗中对方柿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金盆月之美名也随之远扬。民族实业家张謇先生,也对祖居邻近的骑岸镇方柿情有独钟。1922年农历八月在南通城召开的中国科学社第七次年会上,特地在南通博物苑的水榭,举办了一个“金盆月”鉴赏会。当梁启超、杨杏佛、陶行知、竺可桢等与会人士轻轻摩娑和品味通州大方柿时,深为“金盆月”的雅名所折服,交口赞誉,即席联咏。金盆月方柿的美名也随之远播大江南北,外销上海、无锡、泰州等地,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抗日战争期间,张沙乡是南通地区反清乡斗争的一面红旗,张沙方柿也是军民鱼水情的见证。老县长梁灵光曾说过,我们每取得一次胜利,老百姓就用最好的东西来慰劳我们。有一次一位大娘塞给我几个柿子,都没舍得吃,留给伤病员了。我们的革命所以能取得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啊!1993年10月,梁灵光等一行老同志看望张沙乡的父老乡亲,乡亲们挑选了一些柿子王后,送给老首长们品尝。大家都仿佛回到了那难忘的军民血肉相连的岁月,首长们感动不已,乡亲们都热泪盈眶。
  岁月流逝,通州张沙方柿也经历了种种坎坷。抗日战争中,日伪军大肆砍伐柿树修筑工事,方柿濒于灭绝。20世纪60年代农业以粮为纲,挤树保粮,部分柿树又被砍伐。改革开放之后,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当地名产的恢复与发展,专门成立了果树研究学会,特地邀请了高校的专家前来考察指导,使通州张沙金盆月大方柿重新焕发青春,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新时期。甘美的大方柿将越来越多地走进千家万户,为人民的生活增添更多的欢愉和韵味。


刘桥板鹞


  据明代文学家郎瑛(1484~1566、今杭州人)所撰笔记《七修类稿》中记述,鹞子即纸鸢(风筝)的别名。相传春秋(前722~前481)时公输般作木鸢以窥宋城,后来用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竹哨,声如筝鸣,因称哨口风筝,俗称鹞子。年长日久,逐步传入各地并日臻完善。风筝大体可分11大类,而刘桥风筝以板类为主,是全国闻名的板鹞之乡,是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
  扎制板鹞的工艺要求颇高。首先选择质地坚实、弹性好的竹子。刘桥名产“金丝贵竹”,细直坚韧,是上好的材料。竹子的粗细长短随风筝大小而定,用文火烤直,砂纸打光,罩以清漆,以防虫蛀。扎时要做到上下左右对称均匀,轻重一致,尤其是左右两根边骨的粗细和弹性必须分毫不差,以保证板鹞在强风中的平衡。装引线、排哨口、搓岔尾、选拉线等,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板鹞扎制前后有十多道工艺,数十条要领。这些在民间经过千锤百炼的精湛工艺,使得标准的哨口风筝无论大小,均可在空中承受五级以上风力,即使在七八级的强风中,仍可稳悬于数百米高空。
  刘桥板鹞造型优美,工艺精巧。以六角一星为基础,扩大而为七星、十九联星等。刘桥镇刘西村三组的唐志明花一个多月的时间扎制的二百七十一联星,创板鹞造型之最,引起了广大观众的极大兴趣。板鹞不仅结构复杂,还要绘画、装口,集色、声、形、技、趣于一体,是一种综合艺术品,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所以久传不衰。
  在板鹞上有层次地布满大小不一的各种哨口,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问。哨口大小各异,小的直径仅一厘米,大的直径可超过五十厘米。哨口的材料有栗壳、蚕茧、桂圆壳、白果壳、乒乓球、蛋壳、葫芦、竹子等。一般以葫芦、竹子为多。鹞子下边装的成双较大的叫“嘟子”,最下边装的成单最大的叫“嗡声”,有的比笆斗还要大。雕制时,选上好的青竹锯成段,将竹肉掏削出来,直到手能捏动而又不裂为止。然后将用硬木或竹片削成的“口面”用粘剂装上空壳。哨口是根据空气在哨筒内快速回旋振荡而发出一定频率的音响原理制成。哨口响不响,响得好听不好听,随哨口大小、形状、材料以及哨面进风口的位置、角度、长短、宽窄的不同,发出的音量、音调也千变万化,其中的奥妙只有哨口制作能手知道。加之人们巧妙地将各种音调哨口合理组合,装上大小各种哨口,分高、中、低音,风送上天,哨口齐鸣,其音和谐,古朴幽远,恰似天籁神曲,人称“空中交响乐”和“天庭仙乐”。
  装饰板鹞成为一门专门艺术,民间有不少画师忙得不亦乐乎。其图案多为工笔重彩绘成,内容有“八仙”、“八爱”、“凤戏牡丹”、“三国故事”、“七仙女”、“封神榜”、“西游记”、“水浒”等人物和翎毛花卉,往往用红、绿、黑、青、紫等色,以造成强烈的对比。刘桥镇慎修村八十高龄的高汉文先生画兴正浓,终年翰染丹青,功底深厚,堪称高手。其作品早已流传到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中央电视台还曾展示过他画鹞时的风采。画面精美的板鹞静挂室内,与字画一样,也是别有风味的艺术品。2001年,刘桥风筝参加“南通首届港口经贸洽谈会”展出,受到中外来宾的一致好评,特别是不少外国朋友,递上名片,要求建立供销关系。
  板鹞的放飞活动更是民间的一大乐事。“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只要老天帮忙,吹起好风,刘桥上空就会鹞子纷飞,哨声悦耳,男女老少就会沉浸在这特有的文化体育活动的欢乐中。只要好风起时,村子里便会一呼百应,仿佛有着永远不变的契约,谁也不会放过机会,无论白天黑夜,云霄间便流泻出雄浑美妙的旋律,赋予天空一种生动和美丽。最激动人心的是放大鹞子,鹞高丈余,大哨似斗小哨数百上千,需十余人参加牵拉。届时,年轻力壮、腿脚灵活的小伙子逆着风向,间隔四五丈排一个,在有经验的老者指挥下,个个抓紧绳子,严阵以待,一声“来”的呐喊,各把的人即使劲猛跑,耳边只听到呼呼风啸,脑海里只有把鹞子拉上天的意念,哪管脚下的沟沟坎坎。待到鹞子上天后,才发现有的鞋子掉了,有的帽子飞了,有的溅得满身泥浆,有的跌得鼻青脸肿,但都毫无怨言。此时此刻,个个注视着已得天风的鹞子,雄姿英发,潇洒飘逸,两条尾巴像剪刀一样岔开伸直,像是挂在天上的巨人,哨口齐鸣,发出“嗨嗨嗨——哗哗哗——嘟嘟嘟——嗡嗡嗡”的和谐动听之声。八方蜂涌而至的观众,昂首侧耳,欢呼雀跃。2001年4月下旬,在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贵阳移动通信杯”第六届中国国际风筝会、第十届全国风筝比赛暨白云区第十届风筝节上,于海涛、施顾华携刘桥六角风筝和七星板鹞参赛。很多外国朋友见了这两件精品,都翘起大拇指喊“OK”,并欲争先购买。放飞时,组委会要求指挥台关闭所有音响,让全场人听通州刘桥风筝的“空中交响乐”,赢得全场一片掌声。
  刘桥板鹞历史悠久,制作能手不乏其人,扎制者、绘画者、雕哨口者应有尽有。唐志明认真细致,功夫精深,“二百七十一联”即出自其手。刘桥风筝协会名誉会长廉斌的一丈二尺高的板鹞,目前尚未发现有超过这个高度的。于海涛是位雕哨口专家,能精益求精,不断改进,为了减少风筝负荷,他千方百计把哨口壁削薄,把口面改小,做到轻、响、美。他一年能刻制二千多只哨口、二百多对“啜子”,深受行家欢迎。雕哨口技师刘浩清也很专心细致,经验十分丰富。曹鼎是后起之秀,既雕又画,技艺不凡。马炳如家历代都爱扎放风筝,技艺齐全,堪称风筝世家。现在刘桥人放风筝,不再是“闹着玩儿”,而是当作竞技健身方法之一,自我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早在十多年前,刘桥就成立了风筝协会,并把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定为风筝节。目前,刘桥人正在研究板鹞的折叠、拆卸这个课题,以便长途携带,争取更多的出口、创汇机会,为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名闻遐迩的新中乳腐


    新中乳腐为江苏省新中酿造有限公司生产的地方特产。
  作为具有千年历史的石港古镇,调味制品的生产源远流长。旧时石港镇从事调味品制作的酱园作坊即达10余家。其中比较著名的字号有“裕昌祥”、“裕福号”等。现今的新中酿造有限公司系1952年公司合营时由几家著名字号合并而成的酿造企业。乳腐生产一直是该企业的传统产品。新中乳腐以优质大豆、粳米为主要原料,通过选料、浸泡、蒸煮、发酵、窨制、窖藏等近20套工艺和经年周期制作而成。在半个多世纪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新中公司继承独特的传统工艺,不断改进配方,配以优质老糟、香油、菜叶等多种辅料,使系列乳腐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具有香、麻、辣、鲜、等多种口味和香味浓郁,质地细腻,口感酥糯,卤汁清醇的特点,食之不仅可健脾开胃,令人难忘,用其卤汁做汤、炒菜,别具其它调味品无法比拟的风味。该产品为中国调味品协会首批推荐的产品之一,1988年以来,先后获得江苏省名牌产品,江苏市场消费者购物首选品牌,荣膺“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第五届亚太国际业务博览会奖等十项殊荣,新中公司也跃升为华东专业乳腐生产厂家。
  近年来,该公司又相继推出礼品装、套装等多种规格,以适应不同需求,公司每年生产1000多万瓶乳腐,仍供不应求。


石港窨糕


  千年古镇石港,有种传统的应时茶食,名叫窨糕。说它传统,据石港九如斋茶食店的后代回忆:他祖上为避战乱,从镇江搬来石港从业已150多年了;说它应时,是指每年从惊蛰至立夏供应近两个月,过了立夏市场上就没得供应了。
  窨糕,本名印糕,因每块糕上均用桃红印花而得名。民国初年,石港德兴祥茶食店老板姚少庭虽读而未成,没有考取功名,平时却咬文嚼字、文乎文乎,竟将“印糕”改名为“窨糕”,其他茶食店也跟着标新立异,改“印”为“窨”;南通城内的几家大茶食店中,有的茶食师傅就是石港人,也跟着叫“窨糕”。于是约定俗成,直到现在还叫“窨糕”。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石港的茶食店生产窨糕相当讲究,工序也相当繁杂。每年秋收后,各茶食店就到粮行购足明年用的叫“早十天”的晚稻,只有这种稻做出来的窨糕才既白又软。加工前将稻在碾坊里碾7遍成为优质白米,浸水7天,淘洗7次,碾成米粉蒸成糕,雪白松软、凉而不硬,就是南通城里的稻香村、景福斋等大茶食店里的窨糕,质量也无法与之相比。隔心(夹馅)有枣泥、五仁、洗沙等,非常可口,每块零售4个铜板,随蒸随售。有的人禁不住它的诱惑,就在店里品尝,更多的人是买回去全家享用,人们远行时常购作路粮。因石港窨糕远近闻名,所以许多人在春季将其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作礼品,店家将凉透的窨糕用扁平竹篓两片,上下对合,衬以蒸煮过的江南大竹叶,上盖店牌招帖,用红绒线扎好,美观大方、清洁卫生。
  改革开放后,石港窨糕的生产更加繁忙,工序更科学合理。每年清明前后的一个月内,石港市场上窨糕零售、批发,随处可见。朋友,如果那时你到石港旅游,别忘了品尝一下石港窨糕的风味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