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党史人物

唐守愚

发布时间: 2016-01-28 信息来源: 史志办 字体:[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唐守愚(1910-1992),山东省梁山县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江北特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及上海局文委书记。

1938年8月,中共江苏省委为执行党中央关于在敌后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指示,又适逢顾民元代表通如一带失掉组织关系的党员到上海找党,迫切要求党组织直接领导南通地区的革命斗争,决定派唐守愚(当时化名唐绍宗)和陈伟达、吴佐成(原名吴子良)三人组成中共江北地区特别委员会,到南通、如皋、海门、启东一带开展活动,由唐守愚担任特委书记,负责全面工作和南通第七区(金沙)工作。主要任务是:积极开展群众性抗日救亡活动,在斗争中建立和发展党组织;团结、争取国民党各派系中的抗日进步分子,并在他们的掩护下发展革命力量;努力掌握和组织武装力量。

在唐守愚到江北前,省委曾派吴佐成到江北了解情况。吴回上海后向省委作了汇报,经分析,认为南通金沙镇地区抗日基础较好,可作为特委开展工作的立足点。8月,唐守愚由上海到达江北,先在向导范龙(上海暨南大学校工,中共地下党员)家中歇脚,后来到金沙镇,住在姚溱家里。他当时的公开身份是上海的中学教员,因敌寇占领上海后失业,到第七区公所任职员。此时,陈伟达、吴佐成也带领一批同志先后到达金沙。这样,江北特委就在金沙正式成立,金沙镇成为江北特委在南通地区开展工作的第一个立足点,姚溱家为特委聚会之处。在金沙立足后,特委即在姚家唐守愚住的房间召开了第一次特委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陈伟达、吴佐成和唐守愚三人,会议主要研究如何根据已掌握的江北情况部署今后工作,决定把工作重点放在“江苏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特务总队”,争取控制一部分武装;同时在唐闸地区和金沙地区建立为党掌握的武装,并尽快在当地进步青年和上海来的青年中发展一批党员,以扩大活动范围。

唐守愚住在金沙镇的一段时间,主要以第七区公所为掩护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带领以姚溱等为骨干的第七区抗日青年工作队深入金沙镇周边农村,并在工作队进步青年中秘密进行党的思想、组织等方面教育。同时,利用合法条件,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方针、政策。8月22日,特委在金沙创办《大众》周刊,先是周刊,后改为半月刊,前后共出了九期。该杂志不但转登我党领导人以及著名民主人士的讲话和文章,介绍八路军、新四军和东北义勇军战斗故事,而且还设有“大众信箱”,专门公开解答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使广大青年和人民群众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

9月,唐守愚等人与唐闸大生一厂进步职员宋祖望取得联系,在工人中逐步开展活动,先后发展该厂工人宋祖望、孟桂林、邵野、印建强等人入党。特委还派党员孟一如、俞清等人打入大生厂,恢复成立党支部,孟一如任支部书记,俞清任副书记。秋后,特委在唐闸附近农村中建立工人武装——抗战支队南通独立分队,这是特委创建的第一支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抗日武装力量。

10月后,金沙镇抗日宣传活动更为活跃,姚溱等进步青年更加向党组织靠拢,经唐守愚介绍,郭葆全(张淑贞)、赵琅、单仲次、姚溱四人加入党组织,并建立党小组,由赵琅任组长。11月,在特委推动和帮助下,国民党南通县第七区,以区长俞谷澄、县政府教育科长姚味香等为首,成立第七区抗日自卫队。原抗日青年工作队的进步青年大部分都编入该队,并成为骨干力量。当时,自卫队有百余人,俞谷澄兼任队长,赵琅为副队长,姚溱为政训员,这实质上成为我党控制的一支武装力量。

1938年12月22日,日寇侵占金沙,国民党南通县政府退往北兴桥。不久,中共江北特委根据形势变化,活动中心转移至马塘,唐守愚落脚在由叶胥朝任区长的国民党第六(马塘)区公所,继续开展抗日活动和党的工作。1940年初,江北特委又将活动中心南迁至南通县陈家酒店(今属四安镇),并于3月在四安镇北开设“公兴”百货商店,作为中共江苏省委与江北特委之间的秘密联络机构,接待上海地下党组织派来江北工作的同志,联系通如海启地区党组织。4月,唐守愚调上海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高等教育处处长、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副部长、高等教育部工业教育司司长、福州大学副校长、北京图书馆副馆长、国家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92年7月逝世。


主办单位:南通市人民政府 维护单位:南通市政府信息网络管理中心